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 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
中醫教你一按改善咳嗽、喉嚨痛、腹瀉!10大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地圖

女性健康

新冠病毒已被政府視為上呼吸道疾病,隔離令也於1月30日起撤銷。不過,新冠病毒的症狀在不同人身上的嚴重程度也不同,有些人更會出現頭痛及腹瀉的問題,到底患上了新冠病毒後如何自救紓緩呢?今次就有中醫為大家推介數款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地圖!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 必讀10大穴位地圖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Photo-AC)

新冠病毒分為3大主要症狀:

1.上呼吸道症狀:
成因:新冠病毒大多數經由上呼吸道侵襲人體。病毒通過表面觸手感染細胞並釋放致炎因子。正常人接種三針新冠疫苗後,免疫系統能快速辨認新冠病毒,並作出免疫應答,攻擊病毒。病毒受攻擊後失去傳播及複製能力,並分解成病毒碎片,此時檢測呈陰性。病毒碎片不能如普通流感病毒一樣能被免疫系統完全清除。而病毒碎片上的觸手繼續釋放少量致炎因子,使上呼吸道組織持續出現炎症,包括喉嚨痛、咳嗽、鼻塞流涕、咽喉痕癢、氣管敏感等等。

2.胃腸道症狀
成因: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間,上呼吸道因炎症而出現分泌物增多,包括鼻涕、痰、唾液等,其中混雜大量病毒。病人飲水過多令胃酸稀釋,則令胃酸失去溶解微生物的功能。當分泌物流入消化道,將可感染胃腸道組織,使胃部或腸道發炎。症狀多見胃脹胃痛、食欲不振或增多、嘔心作吐、噯氣增多、消化不良、腹脹腹痛、大便稀爛或便秘、排便次數增多等等。

3.全身症狀
成因:病毒侵襲人體後,釋放出致炎因子,部分因子滲入血中流至全身,刺激全身組織,包括腦內發熱中樞、血管壁、肌肉組織等。令身體出現不同全身症狀,如發熱惡寒、肌肉酸痛、全身疲倦、腦霧、脫髮等。

10大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地圖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IG@toritori0123)

1.喉嚨痛
位置:太淵—–腕掌側橫紋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牛壯壯)

功效:宣肺平喘,利咽消腫。
次數:按揉3-5分鐘,期間多作吞咽運動。

2.咳嗽
位置:天突—–頸前正中線,胸骨上窩中央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王小兌)

功效:宣肺止咳,降逆化痰,清利咽喉。
次數:按揉3-5分鐘,期間多作吞咽運動。

3.鼻塞
位置:迎香—–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拒絕苦咖啡犯不犯規)

功效:散風清熱,宣通鼻竅。
次數:按揉3-5分鐘至有酸脹感。

4.腹瀉
位置:腹中部,臍中旁開兩拇橫指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健康育兒)

功效:調理腸胃,理氣和胃。
次數:深度按揉3-5分鐘至有酸脹感。

5.發熱
成因:致炎因子通過血流刺激腦內發熱中樞指令身體組織產熱增加。
位置:陽溪—–拇指上翹時,當鼻煙窩中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同仁堂中醫)

功效:清熱散風,明目利咽。
次數:按揉3-5分鐘至有酸脹感。

6.疲累
成因:致炎因子刺激部分血管壁收窄。而血管外組織因發炎水腫增大,壓迫血管影響血流。
位置:足三里—–小腿前外側,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。
功效:健脾和胃,扶正培元,疏風化濕,通經活絡。
次數:按揉3-5分鐘至有酸脹感。艾灸更佳。

7.肌肉或關節疼痛
成因:致炎因子刺激全身肌肉組織發生微量炎症,肌肉輕度水腫壓迫神經感受器,出現酸痛感。而血管血流不足亦使肌肉缺氧疼痛。
位置:
肩部—–肩井—–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沈爺)

腰部—–腎俞—–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,約與肋弓緣下端相平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林姬楚中醫養生)

手部—–手三里—–前臂背面橈側,肘橫紋下2寸處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豆媽的育兒分享)

足部—–承山—–小腿背部腓腸肌肌腹下,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尖角狀凹陷處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
(圖片來源:Red@灝然科技)

功效:皆有舒筋活絡之效
次數:按揉5分鐘至有酸脹感。

紓緩「新冠」後遺症穴位 德善堂註冊中醫師何健榮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
德善堂註冊中醫師何健榮
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 (圖片來源:德善堂提供)

如何改善經痛?

相信不少女性除了有經前症候群外更受經痛影響,中醫推薦經期保養湯水,有助補氣活血、益腎暖宮。除此之外,使用人氣暖宮貼都有效改善經期不適。經後調理一定不能忽略,學會補血食療,每個月都能過得輕鬆!

有甚麼補身養顏方法適合女性?

很多女性都有手腳冰冷的問題,適當的進食補血氣食物及飲用三棗茶,便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補氣血。除了身體健康,女性更追求白滑皮膚,紅石榴汁功效可助抗衰老及美白,是很好的天然保養品!

撰文:編輯:VY圖片來源:德善堂提供、Red資料或影片來源:德善堂註冊中醫師何健榮

你可能也喜歡

Recommended